古崖居原始部落旅游度假区

它开凿的年代、历史、背景和用途,史籍中无确切记载,至今仍然是个谜。

景区等级: AAA
休闲娱乐 特色游 登山
  • 联系方式:

    69110333
  • 最佳游览时间:

    全年
  • 推荐游览时长:

    1天
  • 门票价格:

    门票价格:40元
    老人持老人证和学生持学生证半价。
    门票价格:40元
    老人持老人证和学生持学生证半价。

景区介绍

古崖居原始部落旅游度假区

  古崖居是由一支尚未定论的先民,在陡峭的崖壁上开凿的崖居洞穴。这里共保存着147座石室,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悬挂于约10万平方米的崖壁上。石室或门户相望,或毗邻相近,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布局有方。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约20平方米,小的约3至4平方米,有的是单间,有的是2至3室连通;套间有的平行,有的上下两层,全部石室分布呈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道相连。这些石室有门、窗、炕、灶、马槽、壁橱、烟道、储物间等完善的生活设施。窗一般2至3平方尺,门有大有小,有的可以自由出入,有的只能爬进;门窗的上下左右均凿有对称的轴眼。前檐多凿有水溜,溜口直接进室,可能是为接水之用。这些石室的功能不同,有炕的象是住人的,有马槽的象是养马的,有橱灶的象是厨房。石炕也有两种,一种是花岗岩上凿的炕台,下部无烟道,另一种是筑有回龙式的弯道,上面可以铺石板或土坯,在石炕侧端凿有石灶,灶下有通到炕下烟道,盘桓几圈,由壁孔通向石室外,很像火炕,其宽度均可睡两人。其中一石室,是典型的“三居室”格局,中间一间较大,有门,算是堂屋,右边一间为灶房,有石灶、烟道,算是厨房,左边一间有壁橱。“官堂子”是众多石室的

更多
古崖居原始部落旅游度假区

  古崖居是由一支尚未定论的先民,在陡峭的崖壁上开凿的崖居洞穴。这里共保存着147座石室,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悬挂于约10万平方米的崖壁上。石室或门户相望,或毗邻相近,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布局有方。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约20平方米,小的约3至4平方米,有的是单间,有的是2至3室连通;套间有的平行,有的上下两层,全部石室分布呈层状,层与层之间有石蹬、石梯和栈道相连。这些石室有门、窗、炕、灶、马槽、壁橱、烟道、储物间等完善的生活设施。窗一般2至3平方尺,门有大有小,有的可以自由出入,有的只能爬进;门窗的上下左右均凿有对称的轴眼。前檐多凿有水溜,溜口直接进室,可能是为接水之用。这些石室的功能不同,有炕的象是住人的,有马槽的象是养马的,有橱灶的象是厨房。石炕也有两种,一种是花岗岩上凿的炕台,下部无烟道,另一种是筑有回龙式的弯道,上面可以铺石板或土坯,在石炕侧端凿有石灶,灶下有通到炕下烟道,盘桓几圈,由壁孔通向石室外,很像火炕,其宽度均可睡两人。其中一石室,是典型的“三居室”格局,中间一间较大,有门,算是堂屋,右边一间为灶房,有石灶、烟道,算是厨房,左边一间有壁橱。“官堂子”是众多石室的代表,位于中间山梁处,类似古代的宫殿,不仅高大宽敞,采光条件极好,而且雕刻精细。石室内有4根石柱支撑洞顶,4柱中间是一宽大的佛龛,两侧对称开凿2个有炕的小居室。古崖居石室建筑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它开凿的年代、历史、背景和用途,史籍中无确切记载,至今仍然是个谜,专家众说纷纾。 >>查看虚拟旅游

第一迷宫

  延庆古崖居,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被称之为“中华第一迷宫”,是由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建的居室,共有117个洞穴。它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古人洞窟聚落遗址。其开凿年代和用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九九○年被北京市文物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北方民族文化。历史、习俗提供了依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求识欲强的青年和乐于寻古探奇的游人。 为了加强对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古崖居古人类遗址保护区,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峡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岩壁上,布满了人工刻凿的大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廿多平方米,小的仅3—4平方米;或单间,或2—3室相通;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并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穴上下两层,并配有耳房,廊柱历历,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会或祭祀之地,弘敞雄伟,山民俗称“官堂子”。全部洞穴内,门、窗、炕、灶、马槽、壁厨、烟道等一应俱全,且圆则圆,方则方,均中美学规矩。

谁是主人

  著名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教授一直怀疑古崖居是汉朝边关士兵居住的军营,但是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所以很难将自己的推测变为事实,今年三月,杨教授根据当地村民对狐狈沟一座海拔600米高山的描述准备再次进行考察。4月11日,考察队与本台记者一行顶着七级大风开始对沿狐狈沟山涧西侧进行了探察,在经过仔细的寻找后,考察队在一处山顶惊喜地发现了一段南北长135米,东西不足50米,高约3米的残墙。这俗话叫烽火台,在汉文献上这也叫坞壁,这坞呢,就是后台,围绕烽火台守候,包括那个戍卒,守候那当兵的,包括他们的宿舍都有了,所有这些内容,一个小城堡,这是那城堡的墙。这段残墙依山势而建,由于三面环山,所以站在城墙上,正前方的平原尽收眼底,所以是个瞭望敌情的最佳地点。随着考察的进一步深入,队员们在这处残壁不远处,还发现了一处烽燧灶坑遗址。现在我们发现的这个坑,应该是个点火位置,石头这还能看到熏黑的痕迹,下面还有当年的草木灰。在对当年戍卒居住房屋遗址发现的同时,一块巨大的碾盘又呈现在考察队面前,根据残墙的规模和样式以及这些当年驻守边防戍卒生活的痕迹,考察队断定这里就是汉朝的侯台遗址烽火台。而根据烽火台东侧一些类似古崖居同一风格的石窑,杨教授则肯定了自己的推断,那就是这里的侯台遗址烽火台与古崖居实为一体,就是当年汉朝边关的一处战略要地,而古崖居则是边关士兵居住的军营。随着这一遗址的发现,古崖居建造历史将有可能前推800年。

失踪之迷

  建造者周密规划打造了一个家,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建造者在石屋中没有留下更多线索,但程金龙坚持在古崖居周围继续调查走访。终于,他又有了一个震惊的发现:形式相同的石屋远不止古崖居一处。在北山一带,这样的石屋至少还有七八处。不过,它们的规模都要小,有的几间,有的几十间。室内同样也没有遗留的物证。如此大面积的分布,意味着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数众多,在规模上足以构成一个部族--个神秘的部族。程金龙马上将新的发现告诉了北京的有关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王玲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始在史料中寻找线索。翻阅文献时,一支曾经强大的民族吸引了她的视线:这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没在妫州的北山附近,而妫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庆一带。
王玲了解到,奚族后来背叛了契丹,集体迁往现在的延庆北山一带,曾在山中居住,但没人知道确切的位置。可是奚族以游猎为生,理应对帐篷更熟悉,他们能造出这样完整的方形石屋吗?王玲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奚族的居住模式有过相当大的改变,很可能把汉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这样在山地上凿成了像屋子一样的东西。住在这片山崖上的人们,曾在石屋里烧火做饭,在下面的马厩喂饱牲畜,到“官堂子”举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规划、投入心血打造了一个家,这些人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说这里是奚族人的家,那么,历史文献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线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约30年,之后被契丹发现,强行遣返东北故乡。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设计巧妙的石屋,让后人去猜想。时光荏苒,一天表层山体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这一奇观。

景区图片
最新动态
网友推荐 更多
地址: 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东门营村北

关于北京旅游网/ 商务合作/ 网站声明/ 隐私政策/ 联系我们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